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“五四运动”,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,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。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,进步的,积极的,自由的,平等的,创造的,美的,善的,和平的,相爱互助的,劳动而愉快的,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广大青年:“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,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,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”。长路漫漫,唯有奋斗,青年人是拥有梦想的一代人,是充满朝气的一代人,是带领中国走向更加富强的一代人,这既是当代青年的机遇,更是沉甸甸的使命。
不要做躲在舒适区的温室花朵
清人徐荣《劝民》诗有云:“闲也过一日,劳也过一日。不见闲人精力长,但见劳人筋骨实。”没见过清闲安逸的人精力增长,只见勤劳干事的人筋骨壮实。欲成大事业者,只有让自己忙起来,才能经风雨、壮筋骨,可堪大用、建功立业。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,做到理想坚定,信念执着,不怕困难,勇于开拓,顽强拼搏,永不气馁。1939年5月,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:“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,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。”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面对时代潮流,青年们应该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,头顶灿烂星河,脚踏广袤大地,少年负壮气,奋烈自有时,“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”,青年就应该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,把人生理想融入事业中,以青春之我,接续奋斗,唱响一曲又一曲青春之歌。
多去惊涛骇浪里经风雨见世面
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“墩墩苗”作比喻,对年轻干部提出多在基层历练的要求,非常形象地表达党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许,树立了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在基层一线磨砺成长的鲜明导向。
党史上有一个刘力功的反面例子不知道你是否了解:刘力功是一名由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,在抗大毕业后又进入延安党校训练班学习。毕业时组织决定让他到华北基层去锻炼,而他自己却自高自大,要求进马列学院或原籍工作,否则就退党。为了帮助他,时任组织部长的陈云和党组织先后找他谈了七次,强调去基层的重要性,正告他党的决定必须服从,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纪律。但他仍然拒绝执行组织决定。为此,中央党务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,决定开除刘力功的党籍。陈云组织延安各机关、学校开展了一场讨论,干部学生纷纷从刘力功事件中检查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,一些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的人主动撤回请求。延安一时间出现了“三多三少”现象:讲个人要求的少了,服从组织分配的多了;图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,要求到前线和艰苦地方锻炼的人多了;自由主义现象少了,严守纪律的人多了。
在一线的青年干部要耐得住旱涝、经得住风雨,甚至“自找苦吃”,要有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的信心底气,主动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、提升历练,增长才干,多一些苏轼那样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豁达与乐观,不要有刘力功那样“我是何等人物”的狂妄和狭隘。

▲奋斗在服务乡村振兴路上的桂银青年
成长中守住“清廉”的精神家园
“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,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”南宋朱熹认为,世上最难以控制的是人的内心,最容易污染的是人的欲望。所以他提出要锻炼“居敬持志”的修养功夫,做到持身恭敬、坚定志向,持之以恒。或许有时认为怀才不遇,遇事不公,仕途一片迷茫,还不如用好手中权力,以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”来满足功名的另一方成就,殊不知那将丢失精神家园。功成不居,为而不持,此心一片光明,又何尝不乐乎?不要太过功力,这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比比皆是,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不足和缺憾,王守仁一生科考多次,屡败屡战,却从不以科考为意。对待功业唯有居敬和诚心,以诚意对待,尽人事而安天命,绝不虚度光阴。
青年们正生逢伟大时代,既有机遇也有各种诱惑,如果缺乏志向定力,又不注意历练筑牢精神家园,很容易掉入“陷阱”,走上歧路不归路。你们从校门到公门,阅历和经历相对不足,一旦失去敬畏,放纵欲望,就容易被欲望控制,终而失节失德,特别需要有“居敬持志”的修养功夫,做到“内无妄思,外无妄动”,扣好从业处世的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
▲“多彩三月三 浓浓桂银情”活动现场
星光不问赶路人,时代不负奋斗者。奋斗和梦想是青春永恒的话题,只有奋斗过、拼搏过、奉献过,青春才能无悔。愿你心灵充盈、精神富足。希望你在奋斗的人生中砥砺一番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勇敢决绝,书写一笔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的波澜壮阔,沉淀一段“万里归来颜愈少”的豁达心境,把满腔的青春热血浇灌伟大事业,在事业发展与个人追求同频共振中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青春的奋斗诗章!
■广西横州桂银村镇银行(投稿)